古诗欣赏静夜思教案-背诵古诗《静夜思》-尖草坪巧太太净水器的脱盐率怎么调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举:抬。
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译文: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
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
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
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
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说明:本文素材来自网络,归原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次只作为公益学
古诗寻隐寻隐者不遇?古诗,寻隐者不遇
| 竹隐青霜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读古诗,不外乎几种题材,咏物、怀古、边塞、抒情(田园、送别、闺怨、访友)都是古诗中喜见的题材。
我更喜欢抒情里的寻友访隐之类的,古代的访友遇与不遇全凭运气,谁知道你在不在家呢?带着随机,带着失落,带着期待,这种不期而遇的变数就是一种风雅行为,何况是行走江湖的辛苦和山水如画的诗意,光是想想就很美。
但似乎不遇才更是遗憾的美,写出来更有意境一些。遇是一种现实,不遇呢,则成了一种境界和想念。
空山鸟语兮,
人与白云栖。
中国的文人,从古到今大都有一些隐逸避世情结。当然所谓隐士,首先是“士”,也通‘’仕‘’,就是有知有识有能力之人隐居才叫隐。普通渔夫、樵夫、耕民皆不能叫隐士,因为他们没有‘’入仕‘’。
若论‘’隐士‘’,东汉严子陵,东晋陶渊明,算是古代士大夫式的隐逸理想的典型了。首先是做过官有能力,再隐居山野开创一代隐逸之风。这种隐逸,是隐出某些秩序和规则之外的代表。
有能力而不为,和无能力本居山野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由高入低的胸怀和见识。
隐士隐居,各有缘故。或是愤世嫉俗、或命运多舛、亦或是仕途失意,所以近山水、归田园移情于渔、樵、耕夫以明智清修度余生,共性就是远离政治。
清溪深不测,
隐处唯孤云。
古诗中最著名的《寻隐者不遇》算是又把‘’隐‘’推出了新高度。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没寻访到高仕,却寻访到一个幽远无边的境界。那山,那云,似乎也只在天地间剩了飘渺的想像了,此刻谁不想一头扎在云深不知处……
古诗中向往的隐居,现在也只是说说而已,单纯的清寂,对现代人过犹而不及,操作也很困难,往往多数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对一般人来说,隐居是奢华的存在,实在可望而不可及,除非你不差钱。所谓的田园也一定没人想去种田,不过是你梦想中的花园而已。
若说隐,我喜欢半隐,隐于世俗与清修之间,没有世俗的喧闹,但要有世俗的烟火。我并不讨厌世俗,那是烟火气,谁都不能免。我愿穿梭于红尘和天地之间以清心雅物为友,对生命有一种彻悟和留恋。
隐与不隐,在闹市或在山野,无非一颗清净的心。世上生命情趣干枯之人,带着功利的眼光,又哪懂情趣丰富之人,带着诗意的境界在人群中隐去呢。
《增广贤文》:厌静还思喧,嫌喧又忆山。自从心定后,无处不安然。
霜降安然
1
- 上一篇:古诗中有文星-文曲星简介-晋源蓝宝石热水器活水健康简约版 [2024-06-12]
- 下一篇:古诗十九首是上品吗-古诗十九首作品-西门子热水器点火时有滋滋声 [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