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唐朝的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对这个安史之乱那还是知道一些的,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安禄山和史思明各自死于自己儿子手中,原因并不复杂,但不得不说这是封建历史上的一段奇葩往事。两位悍将,由起兵到坐镇一方,撼动了大唐的江山,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内战,与其说是被唐廷剿灭,倒不如说是灭于“家贼”,无疑,这是十分讽刺的一段历史。
虽然安禄山和史思明死的原因各异,但二者有极其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是众叛亲离之后的悲哀,这些源于他们的暴戾、嗜血和丧失人性的统治。笔者试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前后都发生了什么
唐天宝年间,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内战。唐朝叛乱指挥官安禄山和史思明牵头,发动了一场为争夺统治权的反唐内战,这场战争就是有名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带来巨大影响,大唐国力下降、人口锐减,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之治晚期,朝廷腐败,当权者不思进取,沉湎于享乐。唐玄宗整日淫乐,宠幸杨贵妃。后大权在握的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朝廷上下乌烟瘴气,老百姓被苛政压迫,深处水深火热之中。
安禄山拥兵自重,加上自己与杨国忠的不和,一时间内外矛盾激化,而唐玄宗对此也根本不管不问,最终点燃了安史之乱的罪恶之信。
安禄山之死:暴戾成性的嗜血统治,注定其失败而无悬念
安禄山患有眼疾,从起兵开始直至称帝,眼疾逐渐加深,直至完全失明。安禄山不但眼疾严重,而且还患有疽病,这些病痛使得安禄山的性格变得十分暴躁和怪癖,因而他时常会拿下人出气,非打即骂,异常折磨人。宦官李猪儿是安禄山的贴身宦官,经常侍奉安禄山穿衣解带,他被挨打的次数最多,怨气也最大。
公元757年,安禄山称帝后的第二年,由于身体病痛,他经常深居浅出,诸将领也很少再看到他,很多事情安禄山都交由谋主严庄转达代办,可就是这样的亲信,也免不了被安禄山抽打。后宫生活上,安禄山非常宠信段氏,两人生下一子名叫安庆恩,安禄山十分待见这个小儿子,大有将庆恩代庆绪(安禄山嫡次子,嫡长子被玄宗斩杀)的意思。
伺候这样的主子,安禄山身边的侍卫每时每刻都胆战心惊。而安庆绪也恐将来某一天太子之位被夺,终于,在严庄和李猪儿的怂恿之下,三人密谋,欲将安禄山处死。
安庆绪、严庄握着兵器在营帐外扈从,李猪儿借着服侍安禄山的机会,拿起大刀砍向了安禄山的腹部,安禄山挣扎着喊了一句:“是家贼!”就断气了。
第二天一早,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继承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开始发丧。
史思明之死:众叛亲离之后,落幕也变得凄凉、暗淡
某种程度上来说,安史之乱是内战,安禄山和史思明是叛国之人,他们的反叛是毫无历史先进性的,因为他们代表不了底层人民,反而给来百姓带来无尽的伤害,得不到人民拥护的政权,是注定要失败的。
安禄山死后,史思明充当第一先锋。公元759年,史思明带领人马解救了被郭子仪围困在相州城的安庆绪。安庆绪了解史思明的为人,他担心史思明对自己不利,本想抗拒史思明,但其手下诸将领都劝说反抗不可取。安庆绪被逼无奈带了五百骑兵来到史思明军中,拜伏在史思明面前说:“我不能担当大任,丢失了长安和洛阳,还长期陷入重围,没想到您看在我父亲的面子上前来救援我,我愿意听凭您的处置。”
史思明愤怒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丢失长安洛阳又算得了什么,可是你身为儿子,杀死自己的父亲谋取大位,这样的大逆不道,我必须为你父亲惩罚你这个逆贼。”就这样安庆绪连同当初起兵的其他谋士,都被史思明处以绞刑,对外,史思明堂而皇之地说,这是在为安禄山清理门户,教训这位忘恩负义的败儿。
公元761年春,史思明巡视长子史朝义所铸的城墙,当看到外墙还没有处理好时非常愤怒,骂完儿子后还不解气,临走时留了一句致命的狠话:“等我攻克陕州,斩却此贼。”史朝义心里清楚,父亲在指责自己无能。
史思明的残暴与安禄山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史思明每攻破一城,便会大肆屠杀当地民众,但凡跟史思明不对眼的人,都没有一个好下场。
对于这一切,史朝义也非常害怕,后来大将骆悦等将领以归顺唐廷来要挟史朝义,要他先下手为强,力劝史朝义诛杀史思明,史朝义点头允诺。入夜,骆悦等人提刀闯入,见人就砍杀,史思明见机不对,连忙翻墙而出,刚跑到马厩就被乱兵射中胳膊,后被幽禁在柳泉驿。
史朝义一行人伪造诏书,诛杀完史思明的亲信之后,这位曾经为老上级安胖子惩处“逆子”,动辄杀人的暴虐者,最终还是被自己的儿子活活勒死了。杀人杀身,诛人诛心。史思明一个没有头脑、自以为是、心狠手辣的领袖,又怎能翻起大浪呢,不禁让人唏嘘。
结语:历史上的巧合犹如电视剧里的情节似的,安禄山和史思明是同乡,二者为反抗唐廷发动了安史之乱。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扛起了先锋大旗,但由于各自的认识局限性,加上暴力乱怪的统治风格,没有把身边人放在眼里,自恃功高,最终都死于自己的儿子之手。
读史明智,知古鉴今。安史之乱深深地触动了大唐的根基,然而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缺乏先进的统治思想,更不懂得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依靠群众,最终导致不得人心、内讧频繁,兵败亦犹如昙花一现,不
安史之乱后唐朝存在了几年?唐朝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开元昌盛时代不复存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为了平息叛乱,军镇体系扩展到内地,在当时最重要的州设立了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队;所以各个地方出了不少的节度使,防御史、团练等等大大小小的军镇,后来扩大到全国。这些势力暗流涌动,所有潘镇都想从中分一杯羹,中央的命令逐渐失去威信,局面已经到了很难控制的情况,唐朝的生存空间也逐渐被压缩。唐朝的生存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地步,尽管如此,唐朝仍然生存了152年。也就是说,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在唐朝的后半期的大部分时间里,绝大多数潘镇不割据,只有极少数潘镇被割据。
唐朝军队
而且,即使被割据潘镇,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执行了唐朝的政策法令,必须服从朝廷官员的命令,而且,潘镇的割据也曾被解除了。唐末黄巢之乱导致了潘镇的普遍分裂,进而导致了唐朝的灭亡。事实上,晚唐皇帝中,有几个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来恢复大唐王朝,虽然他们没能挽救唐朝的最后覆灭,但这并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唐朝因为安史之乱变得那样悲惨。唐朝因为几个后期皇帝的努力而活了150多年,但是,教科书上的描述是:自从安史之乱成为五代十国的天下,对于唐朝来说,我觉着这样的说法显然特别不公平。虽然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河北、两京,但唐朝的实力仍在,气未尽,江南和蜀中的税收之地保存完好。中、晚唐时期,又有三兴三降。让我们去说点细节吧。
唐朝军队
第一次是唐代宗、唐德宗父子两个约四十年。首先,解决了安史之乱,但吐蕃的入侵失去了西部地区。代宗时期一直在积聚力量,防御吐蕃,到德宗时期已经恢复了许多国力。但是德宗急于解决潘镇的问题,大量的潘镇叛军反叛,局势再次崩溃。德宗向潘镇妥协,把注意力转向了两者的一边吐蕃那边,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他一直在消费吐蕃;
第二次是从宪宗时期到穆宗、敬宗和文宗大约三十五年。宪宗时期的元和中兴解决了潘镇问题,吐蕃也从繁荣走向衰落。但是宪宗后的三代皇帝无法控制宦官,特别是在文宗时期,牛李党争和甘露之变让唐朝元气受到了极大破坏,宦官的权力到了巅峰;
宦官
第三次是武宗、宣宗中兴到懿宗、熹宗和昭宗的崩溃,持续了60多年。武宗、宣宗虽然是中兴,但只是压制了矛盾,并没有完全解决宦官、潘镇的这些问题。百姓的日子还说说得过去。到了懿宗时期,暴虐、胡作非为,官员权力的迅速扩张、农民起义的出现、潘镇割据的重新出现。熹宗、昭宗时期已经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唐朝灭亡。
总之,唐朝到昭宗早期都是一个机会。但是当最后江南赋税地区、皇权、百官支持和中央直属军全部丧失时,已经真的回天
- 上一篇: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能延续一百多年-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影响 [2024-05-11]
- 下一篇:安史之乱对唐朝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唐朝安史之乱长达几年-淮安大森抽油烟机维修中心电话 [2024-05-11]